中析研究所检测中心
400-635-0567
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
公司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航丰路8号院1号楼1层121[可寄样]
投诉建议:
010-82491398
报告问题解答:
010-8646-0567
检测领域:
成分分析,配方还原,食品检测,药品检测,化妆品检测,环境检测,性能检测,耐热性检测,安全性能检测,水质检测,气体检测,工业问题诊断,未知成分分析,塑料检测,橡胶检测,金属元素检测,矿石检测,有毒有害检测,土壤检测,msds报告编写等。
发布时间:2025-07-31
关键词:视网膜激光光凝评估测试仪器,视网膜激光光凝评估测试标准,视网膜激光光凝评估测试范围
浏览次数:
来源:北京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
因业务调整,部分个人测试暂不接受委托,望见谅。
激光斑形态评估:观察激光光凝后视网膜上形成的光斑形态是否符合治疗预期,判断激光能量及操作准确性;参数包括形态类型(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边界清晰度(清晰/模糊)、大小一致性(直径变异系数≤10%)。
激光斑密度测量:统计单位视网膜面积内的激光斑数量,评估光凝覆盖范围是否充分;参数为密度值(个/平方毫米),划分标准(低密:<10个/mm²,中密:10-20个/mm²,高密:>20个/mm²)。
脉络膜视网膜瘢痕厚度测量:通过影像学技术测量激光光凝后形成的瘢痕组织厚度,反映光凝深度及组织损伤程度;参数为瘢痕厚度(μm),正常范围(50-200μm,因光凝能量而异)。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变化:监测激光光凝后视盘周围RNFL厚度的变化,评估是否存在神经纤维层损伤;参数为RNFL平均厚度(μm),随访差值(治疗后较治疗前变化≤10μm为稳定)。
黄斑中心凹厚度(CMT)监测:测量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评估激光光凝对黄斑水肿的疗效;参数为CMT值(μm),疗效判断标准(治疗后较基线下降≥20%为有效)。
视网膜血管荧光渗漏评估:通过荧光血管造影观察视网膜血管是否存在异常荧光渗漏,判断光凝是否封闭病变血管;参数为渗漏部位(黄斑区/周边视网膜)、渗漏程度(轻度:局限于血管旁;中度:扩展至视网膜层间;重度:累及黄斑中心凹)。
视野缺损范围测定:采用视野计检测患者视野缺损的范围及程度,评估激光光凝对视功能的影响;参数为缺损象限(鼻侧/颞侧/上方/下方)、缺损面积(占总视野百分比)、平均缺损值(dB)。
视盘周围萎缩弧(PPA)面积测量:测量视盘周围视网膜色素上皮及脉络膜萎缩区域的面积,监测光凝是否导致周边组织损伤;参数为PPA面积(mm²),随访增长率(年增长率≤5%为缓慢进展)。
光凝区色素上皮反应观察:观察激光光凝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的形态变化,判断是否存在过度色素增殖或萎缩;参数为RPE反应类型(正常色素沉着、色素脱失、色素增殖)、范围(局限于光凝区/超出光凝区)。
眼内压(IOP)变化监测:测量激光光凝前后眼内压的变化,评估是否存在光凝诱导的眼压升高;参数为IOP值(mmHg),异常标准(治疗后IOP较基线升高≥5mmHg为显著升高)。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用于增殖前期或增殖期DR的激光光凝治疗效果评估,监测视网膜缺血区改善及新生血管消退情况。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用于RVO合并黄斑水肿或视网膜缺血的激光光凝治疗,评估水肿消退及视力恢复情况。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用于慢性CSC的激光光凝治疗,监测脉络膜渗漏停止及视网膜脱离复位情况。
视网膜裂孔/脱离预防性光凝:评估预防性光凝对视网膜裂孔的封闭效果,防止视网膜脱离进展。
黄斑水肿(ME):用于糖尿病性黄斑水肿、RVO相关性黄斑水肿的激光光凝治疗,监测黄斑厚度变化及视力改善。
视网膜血管瘤:评估激光光凝对视网膜血管瘤的萎缩效果,防止瘤体破裂出血。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用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等疾病的CNV激光光凝治疗,监测新生血管封闭及渗漏减少情况。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用于ROP阈值期或阈值前病变的激光光凝治疗,评估视网膜血管发育及病变消退情况。
虹膜新生血管(INV):用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虹膜激光光凝治疗,监测虹膜新生血管消退及眼压控制情况。
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PSS):用于反复发作的PSS合并黄斑水肿的激光光凝治疗,评估水肿消退及炎症控制情况。
ISO15004-2:2017《眼科仪器激光光凝设备第2部分:性能要求和测试方法》:规范激光光凝设备的性能参数测试,确保治疗安全性及有效性。
GB/T30512-2014《眼科激光光凝机安全要求》:规定眼科激光光凝机的安全性能要求,包括电气安全、激光辐射安全等。
ISO10940:2018《眼科仪器激光设备通用安全要求》:适用于所有眼科激光设备的安全评估,涵盖激光输出功率、波长等参数。
GB19192-2015《眼科激光治疗设备临床应用规范》:指导眼科激光治疗设备的临床使用,包括激光光凝的操作流程及评估标准。
ISO20417:2019《眼科光学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评估术语和定义》:统一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评估的术语,确保检测结果的一致性。
GB/T21196-2007《眼科仪器激光光凝机性能测试方法》:规定激光光凝机的性能测试方法,包括激光功率、光斑大小等参数的测量。
ASTMF1500-19《眼科激光设备生物相容性测试标准》:评估眼科激光设备与人体组织的生物相容性,确保治疗安全性。
ANSIZ136.1-2020《激光安全使用标准》:规范激光设备的安全操作,包括激光光凝治疗中的防护要求。
ISO13666:2014《眼科仪器视野计性能要求和测试方法》:规定视野计的性能要求,用于视野缺损范围测定的标准化。
GB/T11533-2011《标准对数视力表》:用于激光光凝治疗前后视力的评估,确保视力测量的准确性。
ISO15004-2:2017《眼科仪器激光光凝设备第2部分:性能要求和测试方法》:规范激光光凝设备的输出功率、光斑大小、脉冲宽度等性能参数,确保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GB/T30512-2014《眼科激光光凝机安全要求》:规定眼科激光光凝机的电气安全、激光辐射安全、机械安全等要求,保障患者及操作人员的安全。
ISO10940:2018《眼科仪器激光设备通用安全要求》:适用于所有眼科激光设备的安全评估,涵盖激光输出的峰值功率、平均功率、波长范围等参数。
GB19192-2015《眼科激光治疗设备临床应用规范》:指导激光光凝治疗的临床操作流程,包括患者选择、治疗参数设置、术后评估等。
ISO20417:2019《眼科光学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评估术语和定义》:统一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评估中的术语(如激光斑、瘢痕厚度、荧光渗漏等),确保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GB/T21196-2007《眼科仪器激光光凝机性能测试方法》:规定激光光凝机的性能测试方法,包括激光功率的测量(使用激光功率计)、光斑大小的测量(使用光斑分析仪)等。
ASTMF1500-19《眼科激光设备生物相容性测试标准》:评估眼科激光设备与人体组织的生物相容性,包括细胞毒性、刺激性、致敏性等测试。
ANSIZ136.1-2020《激光安全使用标准》:规范激光设备的安全操作,包括激光光凝治疗中的防护措施(如佩戴激光防护眼镜)、设备的维护要求等。
ISO13666:2014《眼科仪器视野计性能要求和测试方法》:规定视野计的性能要求,包括视野范围、空间分辨率、阈值重复性等,用于视野缺损范围测定的标准化。
GB/T11533-2011《标准对数视力表》:规定视力表的设计、制作及使用方法,用于激光光凝治疗前后视力的准确测量。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仪:通过静脉注射荧光素钠,实时拍摄视网膜血管造影图像;功能为评估激光光凝后视网膜血管荧光渗漏情况,参数包括荧光素循环时间(10-15秒)、渗漏部位(黄斑区/周边视网膜)、渗漏程度(轻度/中度/重度)。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设备: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获取视网膜横断面高分辨率图像;功能为测量脉络膜视网膜瘢痕厚度、黄斑中心凹厚度(CMT)等参数,分辨率≤5μm,扫描速度≥10000A-scans/秒。
视野分析仪:采用自动或手动方法检测患者视野范围;功能为测定激光光凝后视野缺损的范围及程度,参数包括缺损象限(鼻侧/颞侧/上方/下方)、缺损面积(占总视野百分比)、平均缺损值(dB)。
眼内压计:通过接触或非接触方式测量眼内压;功能为监测激光光凝前后眼内压变化,参数为IOP值(mmHg),测量精度±1mmHg。
激光功率计:测量激光光凝设备的输出功率;功能为验证激光功率是否符合治疗要求,参数包括功率范围(0-500mW)、测量精度±2%。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分析仪: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专门测量视盘周围RNFL厚度;功能为监测激光光凝后RNFL厚度变化,参数为RNFL平均厚度(μm),重复性误差≤3μm。
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仪:通过静脉注射吲哚青绿染料,拍摄脉络膜血管造影图像;功能为评估激光光凝后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封闭情况,参数包括染料循环时间(15-20秒)、CNV大小(mm²)。
眼底照相系统:拍摄眼底彩色或单色照片;功能为记录激光光凝前后视网膜形态变化,参数包括分辨率(≥5megapixels)、视场角(50°-70°)。
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成像仪:采用多光谱或自发荧光成像技术,观察RPE形态;功能为评估激光光凝区RPE的色素反应,参数包括色素沉着类型(正常/脱失/增殖)、范围(局限于光凝区/超出光凝区)。
激光光斑分析仪:测量激光光凝设备的光斑大小及形状;功能为验证光斑大小是否符合治疗计划,参数包括光斑直径(50-1000μm)、形状一致性(圆形度≥0.9)。
1、咨询:提品资料(说明书、规格书等)
2、确认检测用途及项目要求
3、填写检测申请表(含公司信息及产品必要信息)
4、按要求寄送样品(部分可上门取样/检测)
5、收到样品,安排费用后进行样品检测
6、检测出相关数据,编写报告草件,确认信息是否无误
7、确认完毕后出具报告正式件
8、寄送报告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