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北京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
分析鉴定 / 研发检测 -- 综合性科研服务机构,助力企业研发,提高产品质量 -- 400-635-0567

中析研究所检测中心

400-635-0567

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

公司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航丰路8号院1号楼1层121[可寄样]

投诉建议:

010-82491398

报告问题解答:

010-8646-0567

检测领域:

成分分析,配方还原,食品检测,药品检测,化妆品检测,环境检测,性能检测,耐热性检测,安全性能检测,水质检测,气体检测,工业问题诊断,未知成分分析,塑料检测,橡胶检测,金属元素检测,矿石检测,有毒有害检测,土壤检测,msds报告编写等。

口腔护理产品功效检测

发布时间:2025-04-27

关键词:口腔护理产品功效检测标准,口腔护理产品功效检测案例,口腔护理产品功效试验仪器

浏览次数:

来源:北京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

文章简介:

口腔护理产品功效检测需依据ISO11609、GB/T8372等标准体系开展科学验证。核心检测项目涵盖菌斑抑制率、防龋效果、牙龈护理性能及牙本质敏感改善度四大维度,通过体外模拟实验与临床双盲试验相结合的方式验证产品宣称功能。重点监测摩擦值(RDA)、氟离子释放量等关键指标数据。
点击咨询

因业务调整,部分个人测试暂不接受委托,望见谅。

检测项目

口腔护理产品功效验证体系包含基础理化指标与功能验证双重维度:

菌斑控制效能:通过荧光染色法测定菌斑指数(PLI),评估产品对变异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等致龋菌的抑制率(24小时/72小时)

防龋性能验证:采用显微硬度计测量牙釉质再矿化程度(ΔKHN),通过pH循环模型测试酸性缓冲能力(ΔpH/min)

牙龈健康维护:运用龈沟液量测定法(GCF)评估炎症因子(IL-1β、TNF-α)浓度变化值

抗敏感性能:基于流体动力学原理测量牙本质小管封闭率(SEM观察法),记录冷刺激痛阈值变化(VAS评分)

物理特性检测

检测范围

产品类别 核心检测要素 参考标准
牙膏类制品 摩擦值(RDA)、含氟量(ppm)、发泡量(ml/g) ISO 11609:2017
漱口液制剂 有效成分浓度梯度维持时间(min)、口腔黏膜刺激性评分 GB/T 34855-2017
牙齿美白产品 色阶改善度(ΔE)、釉质表面粗糙度(Ra/μm) ADA#120
儿童护理产品 吞咽安全性测试、氟化物吸收率(μg/cm²) EN 71-3:2019

检测方法

体外牙釉质模型法

动态口腔模拟系统

临床双盲对照试验

微生物定量分析

检测仪器

三维表面轮廓仪

测量精度达0.01μm,用于分析牙本质小管封闭形态学特征(ISO 25178标准)

旋转摩擦试验机

配备标准化刷毛束(直径0.18mm),以1.5N压力模拟刷牙动作(2000次循环)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

检测限达ppt级,用于痕量元素迁移量分析(As、Pb、Cd等)

流式细胞仪

采用FITC/PI双染法测定口腔上皮细胞存活率(≥95%置信区间)

口腔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工作电压5kV条件下观察牙釉质晶体排列密度(5000×放大倍率)

*所有实验数据均需通过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α=0.05),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

*临床试验方案需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查(批件编号格式:IRB-YYYY-NNNN)。样本采集应符合《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图1:典型牙釉质再矿化过程显微成像对比(左:处理前;右:处理后)

国际标准规定:合格防龋产品的釉质硬度恢复率应≥15%(与空白对照相比)

推荐文献:《口腔护理产品功效评价指南》(ISBN978-7-117-31234-5)

数据采集规范细则



3.临床评估需由两名独立医师双盲判读

本文章节:检测项目 → 检测范围 → 检测方法 → 检测仪器

本文依据现行有效标准编制,数据截止至2023年第三季度

检测流程

1、咨询:提品资料(说明书、规格书等)

2、确认检测用途及项目要求

3、填写检测申请表(含公司信息及产品必要信息)

4、按要求寄送样品(部分可上门取样/检测)

5、收到样品,安排费用后进行样品检测

6、检测出相关数据,编写报告草件,确认信息是否无误

7、确认完毕后出具报告正式件

8、寄送报告原件

TAG标签:

本文网址:https://www.yjsliu.comhttps://www.yjsliu.com/disanfangjiance/31793.html

我们的实力 我们的实力 我们的实力 我们的实力 我们的实力 我们的实力 我们的实力 我们的实力 我们的实力 我们的实力

中析 官方微信公众号
北检 官方微视频
中析 官方抖音号
中析 官方快手号
北检 官方小红书
北京前沿 科学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