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业务调整,部分个人测试暂不接受委托,望见谅。
小鼠银屑病模型测定方法与应用
简介
银屑病(Psoriasi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表皮过度增生、免疫细胞异常浸润及炎症因子释放为特征。其发病机制涉及遗传、免疫和环境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由于人体研究的伦理限制和病理样本获取难度,建立可靠的小鼠银屑病模型成为研究疾病机制和药物开发的关键手段。
小鼠银屑病模型通过化学诱导(如咪喹莫特)、基因编辑(如STAT3过表达)或免疫调节(如IL-23注射)等方式模拟人类银屑病的病理特征,包括红斑、鳞屑、表皮增厚及Th17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这些模型为靶向药物筛选、免疫调控通路研究及新型疗法评估提供了重要平台。
检测项目及简介
-
皮肤组织病理学评估(H&E染色)
- 目的:观察表皮增生、角化不全及真皮炎症细胞浸润程度。
- 方法:取小鼠背部或耳部皮肤组织,经固定、包埋、切片后,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显微镜下分析角质层厚度、颗粒层缺失及微脓肿形成。
-
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炎症标志物
- 目的:定位并定量分析炎症相关蛋白(如IL-17、TNF-α、Ki-67)。
- 方法:组织切片经抗原修复后,与一抗孵育,通过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或荧光二抗显色,评估目标蛋白的表达水平。
-
血清或组织匀浆中细胞因子检测
- 目的:量化促炎因子(IL-17A、IL-23、IFN-γ)水平。
-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流式细胞术(CBA技术)检测样本中细胞因子浓度。
-
表皮厚度与表皮细胞增殖率测定
- 目的:评估表皮过度增生程度。
- 方法:使用数字图像分析软件(如ImageJ)测量H&E切片中表皮厚度;通过BrdU或EdU标记法检测角质形成细胞增殖活性。
-
银屑病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
- 目的:临床表型量化分析。
- 方法:根据红斑、鳞屑和浸润厚度进行0-4分评分,综合计算模型组与对照组的疾病活动度差异。
检测的适用范围
- 疾病机制研究:解析银屑病中IL-23/Th17轴、表皮屏障功能障碍等通路的作用。
- 药物疗效评价:用于局部或系统性药物(如JAK抑制剂、生物制剂)的筛选及剂量优化。
- 免疫调节研究:评估特定免疫细胞(如Treg、γδ T细胞)对疾病进展的影响。
- 基因治疗与生物标志物开发:验证CRISPR/Cas9基因编辑或RNA干扰疗法的效果,并探索潜在诊断标志物。
检测参考标准
- GB/T 35823-2018《实验动物 动物实验通用要求》
- GB/T 39649-2020《实验动物 皮肤刺激性试验》
- YY/T 1217-2013《医用免疫分析仪》
- 规定ELISA、流式细胞仪等设备的性能要求与校准标准。
检测方法及相关仪器
-
皮肤组织病理学分析
- 步骤:
- 取模型小鼠皮损组织,4%多聚甲醛固定24小时;
- 梯度乙醇脱水,石蜡包埋后切片(厚度4-5 μm);
- H&E染色,中性树胶封片;
- 光学显微镜(如Olympus BX53)观察并拍照。
- 关键仪器:石蜡切片机(Leica RM2235)、显微镜成像系统(Nikon DS-Ri2)。
-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 步骤:
- 切片脱蜡至水,3% H₂O₂阻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
- 抗原修复(pH6.0柠檬酸钠缓冲液,微波加热);
- 10%山羊血清封闭,一抗(如抗IL-17A,1:200)4℃孵育过夜;
- HRP标记二抗孵育,DAB显色,苏木素复染;
- 全自动切片扫描仪(如Hamamatsu NanoZoomer)定量分析。
-
ELISA检测细胞因子
- 步骤:
- 采集血清或制备组织匀浆,离心取上清;
- 按试剂盒(如R&D Systems DuoSet ELISA)说明包被抗体;
- 加入样本和标准品,37℃孵育2小时;
- TMB显色,酶标仪(BioTek Synergy H1)测定450 nm吸光度。
-
表皮厚度与增殖率分析
- 工具:ImageJ软件划定表皮区域,自动计算平均厚度;
- BrdU法:腹腔注射BrdU(50 mg/kg),取组织切片后通过抗BrdU抗体染色,计数阳性细胞占比。
-
PASI评分实施
- 标准:由两名研究者盲法评估,红斑、鳞屑、浸润各按0(无)至4(重度)分计,总分0-12分。
结语
小鼠银屑病模型结合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检测手段,可系统解析疾病进展并加速治疗策略开发。通过标准化操作(如参考GB/T 35823)和精准检测(如H&E与ELISA),该模型在基础研究与转化医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未来,随着单细胞测序与空间转录组技术的整合,模型的应用深度将进一步拓展。
(字数:约1450字)
复制
导出
重新生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