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析研究所检测中心
400-635-0567
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
公司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航丰路8号院1号楼1层121[可寄样]
投诉建议:
010-82491398
报告问题解答:
010-8646-0567
检测领域:
成分分析,配方还原,食品检测,药品检测,化妆品检测,环境检测,性能检测,耐热性检测,安全性能检测,水质检测,气体检测,工业问题诊断,未知成分分析,塑料检测,橡胶检测,金属元素检测,矿石检测,有毒有害检测,土壤检测,msds报告编写等。
发布时间:2025-04-23
关键词:植物资源代谢组学测定
浏览次数:
来源:北京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
因业务调整,部分个人测试暂不接受委托,望见谅。
代谢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分支,近年来在植物研究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高通量分析植物体内代谢物的种类、含量及其动态变化,该技术能够揭示植物在生长发育、环境响应和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等方面的分子机制。随着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等分析技术的突破,代谢组学检测已实现从单一代谢物分析向整体代谢网络研究的跨越式发展,为药用植物开发、农作物改良和生态毒理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植物代谢组学检测体系包含两大核心模块:初级代谢产物检测和次级代谢产物分析。前者主要针对糖类、氨基酸、有机酸等基础代谢物质,采用GC-MS技术进行定量分析,检测限可达0.1-10 ng/mL。后者聚焦黄酮类、生物碱、萜类等具有特定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依托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平台,可实现2000余种特征代谢物的同步检测。
实验流程严格遵循标准化操作规范:样品制备阶段采用液氮速冻与冷冻干燥技术保持代谢物稳定性;前处理过程使用甲醇-水体系进行代谢物提取,配合固相萃取柱净化;数据分析环节依托NIST、HMDB等正规数据库进行物质鉴定,结合SIMCA-P+软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特别在质量控制方面,每批次实验均设置质控样品(QC)监控系统稳定性,相对标准偏差(RSD)控制在15%以内。
在药用植物开发领域,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人参皂苷、青蒿素等重要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解析。通过比较不同产地、采收期样品的代谢谱差异,研究者可建立成分含量与药效关联模型。农业领域则用于构建作物抗逆代谢标志物体系,如通过检测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的脯氨酸、甜菜碱含量变化,筛选出抗旱性强的优势品系。
环境监测方面,代谢组学技术可灵敏识别污染物暴露导致的植物代谢异常。研究发现重金属污染区芦苇叶片中谷胱甘肽含量显著升高,这为生态风险评价提供了分子水平的早期预警指标。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基于特征代谢物指纹图谱建立的茶叶原产地鉴别模型,准确率可达92%以上。
现行检测标准主要参照:
核心检测方法包含:
主要仪器配置包括:Agilent 6495B三重四极杆质谱仪、Thermo Q Exactive HF-X高分辨质谱系统、Waters ACQUITY UPLC超高效液相色谱仪。数据采集软件采用MassHunter和Xcalibur,代谢通路分析依托KEGG和MetPA数据库平台。
随着离子淌度质谱(IMS)和原位质谱成像技术的突破,空间代谢组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最新研发的DESI-MSI技术可实现植物组织切片中代谢物的原位分布可视化,分辨率达10μm级别。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显著提升了大数据处理效率,深度学习算法构建的代谢物-表型预测模型,在功能成分筛选方面显示出90%以上的预测准确率。
标准化建设方面,国际代谢组学协会(IMSS)正推动建立跨平台数据兼容体系,拟定的《植物代谢组学数据标准化指南》将于2024年正式发布。我国重点研发计划"绿色生物制造"专项已将代谢组学列为关键技术,预计未来三年内将建立覆盖500种药用植物的特征代谢物数据库。
(总字数:146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