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业务调整,部分个人测试暂不接受委托,望见谅。
糖类质谱分析技术与应用
简介
糖类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泛的有机物之一,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参与能量代谢、细胞识别、免疫调节等关键生命活动。随着生物技术及分析化学的发展,糖类研究逐渐从定性描述转向精准定量与结构解析,而质谱(Mass Spectrometry, MS)技术因其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强大的结构解析能力,成为糖类分析的核心工具。糖类质谱分析通过电离技术将糖分子转化为离子,根据质荷比(m/z)进行分离和检测,结合数据库比对或化学衍生方法,可实现对糖类组成、序列、连接方式及修饰信息的全面解析。
检测项目及简介
糖类质谱分析涵盖多个关键检测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 单糖组成分析 通过质谱技术测定样品中单糖的种类与比例,常用于食品、药品及生物样本的糖基化研究。例如,检测蜂蜜中的葡萄糖、果糖含量以评估其真实性。
- 寡糖与多糖结构解析 解析糖链的序列、分支及糖苷键类型(如α-1,4或β-1,3连接)。该分析在糖蛋白药物质量控制中尤为重要,如单克隆抗体的N-糖链结构直接影响其药效与稳定性。
- 糖基化位点鉴定 结合酶解与质谱技术,定位蛋白质上糖链的连接位点,广泛应用于肿瘤标志物研究及重组蛋白药物开发。
- 糖类修饰分析 检测磷酸化、硫酸化或甲基化等糖类修饰,常见于细菌多糖疫苗的表征或植物细胞壁多糖的功能研究。
检测的适用范围
糖类质谱分析技术适用于以下领域:
- 食品科学与质量控制 检测食品中糖类添加剂的合规性(如甜味剂)、天然糖分含量及功能性寡糖(如低聚果糖)的纯度分析。例如,婴幼儿配方奶粉中乳糖与低聚糖的配比需符合国家标准。
- 生物医药研究 糖蛋白药物(如抗体、疫苗)的糖链结构直接影响其半衰期与免疫原性。质谱分析可确保糖基化修饰的批间一致性,满足药品监管要求。
- 临床诊断 异常糖基化与癌症、糖尿病及免疫疾病密切相关。例如,血清中糖缺失性转铁蛋白(CDT)是酒精性肝病的特异性标志物。
- 环境与工业微生物学 分析微生物胞外多糖(如黄原胶)的结构,优化其工业生产过程;或检测环境中糖类污染物的降解产物。
检测参考标准
糖类质谱分析需遵循国际或行业标准以确保结果可靠性,部分常用标准包括:
- ISO 11292:1995 《速溶咖啡 游离碳水化合物和总碳水化合物的测定 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脉冲安培检测法(HPAEC-PAD)》,结合质谱验证糖类组成。
- GB 5009.8-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的测定》,规定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为仲裁方法。
- USP <1084> 《美国药典 糖基化蛋白药物的质谱表征》,规范糖蛋白药物的糖链分析与质量控制流程。
- AOAC 2011.14 《婴儿配方奶粉中低聚糖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方法》,适用于母乳低聚糖(HMOs)的定量分析。
检测方法及仪器
糖类质谱分析需根据目标物特性选择前处理方法和仪器平台,常见流程如下:
1. 样品前处理
- 衍生化:通过甲基化、还原胺化或同位素标记增加糖类挥发性与电离效率。例如,PMP(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衍生常用于中性糖的LC-MS分析。
- 酶解:使用糖苷酶(如PNGase F)释放糖蛋白中的N-糖链,或通过β-消除反应分析O-糖链。
- 纯化:采用固相萃取(SPE)或超滤法去除干扰杂质,常用填料包括石墨化碳黑(GCB)或亲水相互作用色谱(HILIC)材料。
2. 主要检测方法
-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 适用于高分子量多糖的快速分析,无需复杂分离。常用基质为2,5-二羟基苯甲酸(DHB),可检测分子量高达10 kDa的糖链。
- 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 与液相色谱联用(LC-ESI-MS),实现糖类的高灵敏度定量及异构体区分。例如,采用反相色谱分离单糖异构体(如葡萄糖与甘露糖)。
- 串联质谱(MS/MS) 通过碰撞诱导解离(CID)或高能碰撞解离(HCD)获得糖链碎片信息,用于序列与连接方式解析。例如,区分Galβ1-3GlcNAc与Galβ1-4GlcNAc结构。
- 离子淌度质谱(IMS-MS) 基于离子形状与尺寸的差异分离糖类异构体,显著提升结构解析能力。
3. 常用仪器
- 高分辨质谱仪:Thermo Scientific Orbitrap系列(如Exploris 480)、Waters SYNAPT G2-Si,质量精度可达1 ppm以下。
- 液相色谱系统:Agilent 1290 Infinity II LC、Shimadzu Nexera X2,配备HILIC或氨基柱(如Waters XBridge Amide)。
- 数据处理软件:GlycoWorkbench(糖链结构模拟)、Byonic(糖蛋白数据库搜索)、Progenesis QI(非靶向糖组学分析)。
结语
糖类质谱分析技术通过不断优化的电离方法、分离手段与数据处理算法,正推动糖科学从“结构描述”迈向“功能解析”的新阶段。未来,随着原位质谱成像技术的普及,糖类在细胞微环境中的空间分布与动态变化研究将成为可能,为疾病机制探索与精准医疗提供更强大的工具支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