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业务调整,部分个人测试暂不接受委托,望见谅。
织物保暖透气性检测技术与应用
简介
织物的保暖性与透气性是衡量其功能性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穿着舒适度、应用场景及产品性能。随着消费者对功能性纺织品需求的增加,服装、家纺、医疗防护、户外装备等领域对织物的保暖和透气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科学检测手段评估织物的热传递效率与空气渗透能力,能够为产品研发、质量控制和市场准入提供数据支持。因此,建立标准化的检测流程、明确适用范围并采用先进的仪器设备,成为纺织行业技术升级的关键环节。
检测项目及简介
-
保暖性检测
- 热阻(Thermal Resistance) 热阻是衡量织物阻止热量传递的能力,单位为m²·K/W。热阻值越高,说明材料在特定温度梯度下隔热效果越好。
- 传热系数(Thermal Conductivity) 传热系数反映材料传导热量的效率,数值越低,保暖性越强。通常通过模拟人体散热环境进行测试。
- 保温率(Heat Retention Rate) 保温率指材料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温度稳定的能力,常用于评估冬季服装或保温材料的实际应用性能。
-
透气性检测
- 透气量(Air Permeability) 透气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织物的空气体积(L/m²·s),用于表征材料的通风效率。
- 空气阻力(Air Resistance) 空气阻力是空气穿透织物时受到的阻碍程度,与透气性成反比。低空气阻力适用于运动服装等高透气需求场景。
- 透湿性(Moisture Vapor Transmission) 透湿性检测织物对水蒸气的透过能力,直接影响人体汗液蒸发和热湿舒适性。
适用范围
织物保暖透气性检测适用于以下领域:
- 材料类型:机织物、针织物、非织造布、复合织物及涂层/层压功能性面料。
- 应用场景:
- 服装类:羽绒服、冲锋衣、运动服、医用防护服;
- 家纺类:毛毯、床垫、窗帘;
- 工业类:汽车内饰、建筑保温材料;
- 特殊用途:航空航天用隔热材料、消防服等。
- 质量控制:生产过程中原料筛选、成品性能验证及新产品研发阶段的性能优化。
检测参考标准
- 国际标准
- ISO 11092:2014《纺织品 生理效应 稳态条件下热阻和湿阻的测定》
- ASTM D1518-14《通过热板法测定纺织材料热阻的标准试验方法》
- ASTM D737-18《织物透气性的标准试验方法》
- 国家标准
- GB/T 11048-2018《纺织品 生理舒适性 稳态条件下热阻和湿阻的测定》
- GB/T 5453-1997《纺织品 织物透气性的测定》
- FZ/T 73022-2019《针织保暖内衣》
检测方法及相关仪器
-
保暖性检测方法
- 热板法(Guarded Hot Plate) 根据ISO 11092标准,将试样覆盖于恒温热板上,通过测量维持热板温度所需的能量计算热阻和传热系数。 仪器:热阻测试仪(如SDL Atlas的Thermal Lab)、恒温恒湿箱。
- 红外热成像法 利用红外热像仪捕捉织物表面温度分布,定性分析局部隔热性能差异。
-
透气性检测方法
- 压差法 依据GB/T 5453标准,在试样两侧形成固定压差(通常为100 Pa),通过流量计测定空气透过织物的速率。 仪器:数字式透气量仪(如YG461E型透气性测试仪)。
- 透湿杯法 将透湿杯内装干燥剂,覆盖试样后置于恒温恒湿环境中,称量透湿杯重量变化计算透湿量。
-
综合检测设备
- 皮肤模型测试系统 模拟人体皮肤出汗与散热过程,同步检测热阻、湿阻及透湿性(如瑞士Sweating Guarded Hotplate)。
结语
织物保暖透气性检测是功能性纺织品研发与生产的核心技术环节。通过标准化检测流程,企业可精准量化产品性能,满足不同场景需求,同时为消费者提供科学的选购依据。随着智能传感技术及新型测试设备的应用,检测精度与效率将进一步提升,推动纺织行业向高性能、高附加值方向持续发展。
分享